為什麼公民不入政?

訪談/賴中強 台灣公民陣線發起人、執業律師

2018年11月25日,地方大選的隔一天,看著報紙開票數字,對照中選會選舉資料庫的歷史紀錄,越看心越沉。

忽然,電話鈴響,某物理學家打電話來:「國家要亡了,你還在睡覺」。

於是開始約集長年合作的公民團體、學界夥伴、318參與者,經過幾次討論,經濟民主連合在12月16日舉辦「寒冬不屈,公民團體選後因應座談」,會中宣布要成立台灣公民陣線,當天晚上並召開第一次籌備會。

從新曆年、農曆年到寒假,夥伴們密集舉行籌備會並擴大邀請,2019年3月18日宣布成立台灣公民陣線,成立時有76位發起人。

在成立記者會上,我說大家的憂心不僅止於2020年誰當選誰落選,而是憂心台灣的民主是否能夠存續。雖然台灣在政治制度上已民主化,但並沒有深化到社會、經濟各領域,因此保守勢力可以快速的集結跟反撲,也看到台灣民主面對中國因素威脅,因此決定成立台灣公民陣線,突破台灣歷史困局。

成立聲明提到要以打造自由、平等、團結、永續的「台灣共同體」作為突破當前民主困局的總戰略;將推動「進步價值驅動的創新經濟」、「國家投資個人與家庭的社會團結政策」、「建立民主防衛機制」、「公民應對資訊戰的機制」,以及「提出並實踐公民政綱」,等五項具體行動。

執政必須保守,進步是票房毒藥?

在民進黨2018年的敗選檢討中,有一種聲音認為地方選舉敗選的原因是因為蔡英文政府推動太多改革。

公民陣線的夥伴並不認同這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在幾次籌備會上大家集中討論工作目標:要在公民團體長年倡議的主張中,篩選幾個足以影響關鍵選民投票行為的階段性政策綱領,說服總統、立委候選人接受,並影響選舉結果。而這樣的階段性政策綱領,就是公民政綱。

這個觀點,不同於民進黨內某些人:「執政必須保守,進步是票房毒藥」的短視主張,也不同於某些社運觀點:「社運只要做永遠的倡議者、批判者、反對者,社運應與國會各政黨保持等距的合作關係」。我們主張:「公民團體,必須面對政治」,如果各倡議團體是這群夥伴的第一身份,那台灣公民陣線就是這群夥伴集結起來的第二身份,公民陣線是公民團體夥伴,在大選年集結起來,嘗試與政黨「集體談判」。談判就是要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我們要在公民團體長年倡議的主張中找「票」。

所以我們都對外說:台灣公民陣線不是政黨,我們的人不會參選,但是,我們的公民政綱會參選。

成功推動民主防衛條款,為對中政治談判畫紅線

「找出穩步求進的階段性政策主張,讓進步政策有票房」這樣構想的第一項實踐,就是推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增訂第五條之三「民主防衛條款」,為對中政治談判畫下紅線。

把時間拉回2018年,蔡政府的社會基礎是相當不穩固的,不只是深藍選民因反年金改革而不支持蔡政府,即便是綠營支持者,對於蔡政府的對中政策立場,也有所疑問。這可能肇因於蔡總統剛就任時,任命馬政府時期的李大維出任外交部長,任命張小月出任陸委會主委,並且在就職演說中對中國遞出的橄欖枝:「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92年之後,20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與成果,兩岸都應該共同珍惜與維護,並在這個既有的事實與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

蔡總統就任之時刻意保持的「彈性」,加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遲未立法,外界實難判斷:如果有朝一日,蔡政府與對岸真上談判桌,蔡政府的應對程序與原則是什麼?

2018年11月24日民進黨於地方選舉大敗,各界更擔心國民黨如贏得2020年大選將與中國簽訂《一中和平協議》,把台灣鎖進「一個中國,終極統一」的牢籠裏。

2019年1月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倡議「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國民黨主席吳敦義2月14日回應「未來國民黨若執政,經過兩岸折衝,國民黨政府就有權力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與對岸洽簽兩岸和平協議」;同月22日韓國瑜接受外媒聯訪時也表示:「兩岸之間最終要發展一個和平協議」,26日台灣競爭力論壇舉行記者會表示將推動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公民投票,並於2020年大選合併公投投票。山雨欲來的情勢,異常嚴峻。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公民陣線、經濟民主連合與蔡政府合作,共同推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增訂第五條之三「民主防衛條款」,為對中政治談判畫下三道紅線。在程序上,談判前的締結計畫必須國會四分之三多數通過,才能開啟談判;談判後草約必須國會四分之三多數通過,並交付公民複決,獲全體投票權人總額過半數同意,才能正式簽署;在實質條件上,明訂「主權國家地位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毀棄或變更,不得作為政治議題談判及協議之項目」。建立了:主權不能賣,自由民主不能賣,其他政治談判比照修憲民主程序三項底線。

這個立法,確保了台灣民主自決的現狀,也讓「中華民國派」與「台灣派」的支持者,重新建立對蔡政府的信心。

拒絕一中和平協議,成為大選政治議程

另一方面,台灣公民陣線舉行民主大樹下,「六大民主危機」的巡迴演講,第一個危機就是「一中和平協議陷阱:和平協議與主權危機」,向各界說明和平協議對台灣主權地位的危害。

公民陣線的夥伴並追擊國民黨北、中、南三場初選政見會及黨代表大會:逼問國民黨候選人:如果當選「是否簽署一中和平協議?是否廢除民主防衛條款?」

公民陣線並於「616撐香港,反送中」與「929 撐港大遊行,全台反極權」兩次集會遊行中,將「拒絕一中和平協議」列為主要訴求之一。

我們成功地將「拒絕一中和平協議」,推進成為大選政治議程,讓政治人物的立場現形,這從韓國瑜陣營自己舉辦的青年座談、被大學生連續追問是否簽署和平協議,可得佐證。

倡議中央、地方雙元政黨體系

然而,隨著蔡總統民調與韓國瑜明顯拉開差距,公民政綱對於大選的影響力就減弱,原本期待的對政黨談判也失去著力點。

在以上的思考脈絡下,台灣公民陣線提出第七號公民政綱,主張「開放並鼓勵地方政黨的成立,搭配縣市議會半數採政黨比例代表,地方政黨補助金依縣市議會政黨票計算,直轄市實施區自治」、「鼓勵地方新興公民力量轉化為政黨」、「以複數政黨認同(總統立委選甲黨,縣長議員選乙黨,甲乙兩黨可結盟),改善政黨結構;以中央地方雙元政黨體系,兼顧國家團結對外與社會多元民主」。

台灣的兩黨政治藍綠二元對立,其成因不只是選舉制度,更反映了整個社會對台灣前途(統獨)、對中關係、黨國體制(要不要清算黨產),乃至國民教育(台灣或中國)的重大政治紛歧與人民深深的憂慮。在這樣的背景下,支持蔡總統連任,呼籲「國家團結一致對外」的某些聲音,蓋過「責任政治」與「多元民主」並不令人意外。

在前述重大政治紛歧獲致解決前,台灣公民陣線不會不切實際地宣稱「這些是假議題」,而是倡議以中央地方雙元政黨體系,兼顧國家團結對外與社會多元民主,因應地緣政治下台灣面臨的中國威脅,與全球化下社會各階層與各地方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與矛盾。藉由地方政黨的籌組,在地方政治層次標舉多元價值,豐富台灣的民主政治與未來的建國圖像。環境生態、地方文史、勞動權益、永續農業、共享經濟、性別平權、動物保護、教育、醫療、照護、托育、社福等等,都是地方政府應該努力的方向,也都是各地地方政黨可以標舉的政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