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運動屆滿3週年,當時佔領國會的公民力量最近又重新聚集,要求民進黨政府應該趁美中台關係低盪盤點的此時,儘速完成監督條例的立法,完備台海雙邊協議簽署的民主防衛機制。面對318參與者的施壓,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回應,兩岸問題不是監督條例最重要,並表示民進黨執政,兩岸問題的監督力道一定比國民黨強。
柯總召似乎忘了,台灣當前經濟高度依賴中國的起點,正是2001年陳水扁政府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李登輝時期的「戒急用忍」政策。當時鬆綁電子業等巨額投資後,短短3、4年間,台灣對中出口佔總出口比重即從2成攀升至4成,對中投資佔總對外投資比則從2成飆漲至近7成。
2000年前後中美台間的經貿局勢是這樣子的。自1992年鄧小平南巡再度宣示維持改革開放政策後,各跨國公司持續前進中國,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的全球生產鏈逐漸成形。其中9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ICT產業也是如此,台灣廠商作為全球ICT產業重要的代工及生產整合者,隨著美、日、歐品牌商腳步,漸漸將生產基地移轉至中國長三角地區,開啟台商以電子業及其上游產業鏈為主的第二波西進。
當時台灣雖有「戒急用忍」的政策管制,但電子電器產業佔台商對中投資總額比重已成長至5成。宏碁、神達、廣達、英業達等電腦組裝大廠,也已積極前往中國建立據點,半導體產業也有王文洋的宏仁集團欲赴中國設立8吋晶圓廠的消息,「戒急用忍」政策面臨鬆綁壓力。
而國際上,隨著中國參與全球化的程度漸深,世界各國對中貿易正常化的呼聲也是高漲,最有代表性的是2000年美國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的論戰。當時由於中國加入WTO在即,為確保中國加入WTO後,美國企業在中的商業利益不會再受每年是否延長中國最惠國待遇審查所干擾,柯林頓政府力推通過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法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