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派團結下一步:民進黨最缺的是側翼還是友軍?台灣真正需要的是第三勢力還是第二本土勢力?】 經民連罷免運動系列座談(二)2025.09.04座談

▍完整座談影片:https://youtu.be/7pVwUttyIqg
自去(2024)年罷免運動以來,民眾黨與中國國民黨的緊密合作,捱過了洶湧的民意浪潮。而民進黨,同樣作為運動中的要角,友軍又在何方?當本土小黨們一次又一次站出來發聲之際,社群上的迴響又是什麼?
當民主政治需要制衡監督已成為人民心中的鐵律;當最大反對黨標舉以中國為名,並主張與對岸簽署一中和平協議;當第二大反對黨黨團總召與中國在地協力者傅崐萁合作無間;當「討厭民進黨」的氛圍籠罩不去;民進黨人與民進黨支持者是否該嚴肅面對:我們的友軍在哪裡這個嚴峻問題?
民進黨與本土小黨的支持群眾卻始終有著難以消解的扞格。不健全的政黨體系進而導致監督制衡架構的潰散,如何促成「國家團結對外,內部制衡競爭」的健全政黨體系已是迫在眉睫的議題,切莫忽略了所有政黨必須對台灣民主共同體忠誠的基本義務。更進一步的,所謂「第三勢力」的自我定位,是否默視承認中國國民黨舊威權勢力的存在與合理性?
對此,本場座談由經民連智庫召集人賴中強報告,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及辜寬敏基金會執行長楊宗澧與談,和各位一同梳理本土勢力的定位與願景。
▌賴中強:為健全台灣政黨體系而努力
經民連智庫召集人賴中強首先報告,以「為健全台灣政黨體系而努力」為主旨,逐步爬梳現況的缺失之處,邁向未來的條件又為何。賴中強指出,不正常的國家、不健全的政黨體系,正是目前台灣所處窘境,當共同體的邊界無以定著,民主就如同沙灘上的城堡,隨時可能覆滅。
更進一步,賴中強說明,不論中國國民黨抑或是民眾黨,皆非適格的民主反對黨,兩黨都欠缺對共同體的忠誠,也因此,對執政者的單純不滿將可能一舉躍昇為對民主的威脅,政黨輪替將形同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消亡。
回顧 2024 的大選,賴中強分析選舉數據,他觀察到屬於台派的「勝利方程式」,若得以妥善整合,台派政黨的表現其實是足以取得國會多數席次。對此,賴中強也逐一提出對各方本土勢力的建言,再一次的向眾人呼籲,為健全台灣政黨體系而努力。
▌王興煥:整合本土勢力 打造本土政體
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在與談中首先說明,從過去到現在,台灣基進的目標、定位以及戰略路線等發展,打造「沒有中國國民黨的未來」與「本土政體」,是台灣基進長久以來的夙願。
王興煥指出,民進黨執政只是本土政權,而非本土政體。所謂本土政體指的是「執政治理」跟「在野監督」都是本土勢力,政體才會是本土的。直到參與台灣民主競爭的,都是忠於台灣的政黨,台灣才不用一次次的對內也面臨危急存亡。
對於第三勢力的觀察,王興煥強調,民進黨不可能同時「執政又在野」,他從民調分析,在身分認同與政黨傾向來看,統派僅有不到 5%,這意味著選民並非認同往中國靠攏的主張,而是「不滿」需要有所去向。放任社會氛圍的極端化、四處樹立敵人的危險不言而喻,誠實面對不滿的民意仍是當前重要的一步,這才得以將藍白的政治營養斷流。
▌楊宗澧:回到地方看見組織
辜寬敏基金會楊宗澧執行長最後彙整,作為相對接近民進黨的角色來分析近幾年的選舉與罷免情勢,他強調,內部的「溝通」越來越重要,不光是民進黨地方派系的整合,未來還會有罷團的角色,各方需要在「既競爭且合作」情境下落實戰術,完成戰略目標,有著相當的難度。
楊宗澧也提到,民進黨過去在青年參政的嘗試上並不樂觀,走入地方經營組織的門檻不低,更不可能速成,對於青年的負擔也過於沉重,當然,還是有很多年輕人繼續在地方拚搏,我們應該盡力支持。同時,選舉就是跟時間賽跑,我們也需要盡快調整步調,重新檢討在議題面、組織面上的問題,如果能以足夠有效率的方式去捲動,才有機會打下 2026 本土政權的保衛戰。
▌台派團結的下一步
國會亂象猶未止息,但步伐仍需前進,面對台灣現況的困厄,本土小黨在過去一年來罷免運動當中的不斷磨合,這些求同存異的積累,也讓本土的視野更加聚焦在台灣民主共同體,更期許走出以往惡性循環的政治困境。
綜上所談,基於對現狀的觀察,並更進一步指出途徑、描摹藍圖,為的就是邁出台派團結的下一步。無庸置疑的,守護台灣民主需要更加穩健的步伐,當本土力量足夠鞏固,才能為台灣民主增添新一分氣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