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秀幸(經濟民主連合會長、經濟民主連合智庫文化思想組召集人)
筷子、碗和米飯的搭配具有什麼功能和想像呢?作為吃飯的用具,筷子和碗與米飯進行多樣的相遇,譬如,把美味的滷汁澆入飯中,再用扒的入口;也可以將鬆軟的飯送入口中,還可以用筷子將米飯壓實成塊狀再入口,每一種的吃法都可以吃出不一樣的米味。
最後一項更讓人想起日本人的壽司。據說,日本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在捏握醋飯的時候用的不是手勁而是腰力,可見他對米飯的獨到見解。一般媒體採訪多半花費篇章在高貴的魚蝦食材,卻少人聞問壽司之神對米飯的見地,甚為遺憾。
人類對於穀物的依賴和想像是文化裡非常核心的部分。我曾在田野時詢問經歷日治時代的長輩,既然台灣遍地都是地瓜,二戰的時候大家為何不斷喊餓,怨嘆米穀短缺,難道只是一種文化慣習?長輩這樣回答,吃地瓜雖然仍有飽足感,但是全身其實頗為乏力,沒辦法應付日常的工作,只有吃飯才有力氣進行農事啊!啊,原來,雖然地瓜、米飯號稱都是澱粉,穀子卻有它特殊的秘密。
在很大部分的社會,穀物都佔據主食的位置,對於其作法的想像也超乎其他食物,而且這些想像竟都相去不遠。譬如,歐洲人把小麥磨成麵粉做成麵包,無非是利用小麥麩質的黏性和彈性來成就。我曾經看過某個節目,說明早期歐洲人食用的某種小麥更黏,做出來的麵包更有嚼勁更好吃。但是因為大量製造麵粉的磨坊容易磨損,而逐漸朝向當代食用較廣的小麥品種,黏性沒這麼強,但是磨坊磨起來比較省力,據說風味也差了一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