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子—文化中的使者

文/林秀幸(經濟民主連合會長、經濟民主連合智庫文化思想組召集人)

筷子、碗和米飯的搭配具有什麼功能和想像呢?作為吃飯的用具,筷子和碗與米飯進行多樣的相遇,譬如,把美味的滷汁澆入飯中,再用扒的入口;也可以將鬆軟的飯送入口中,還可以用筷子將米飯壓實成塊狀再入口,每一種的吃法都可以吃出不一樣的米味。

最後一項更讓人想起日本人的壽司。據說,日本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在捏握醋飯的時候用的不是手勁而是腰力,可見他對米飯的獨到見解。一般媒體採訪多半花費篇章在高貴的魚蝦食材,卻少人聞問壽司之神對米飯的見地,甚為遺憾。

人類對於穀物的依賴和想像是文化裡非常核心的部分。我曾在田野時詢問經歷日治時代的長輩,既然台灣遍地都是地瓜,二戰的時候大家為何不斷喊餓,怨嘆米穀短缺,難道只是一種文化慣習?長輩這樣回答,吃地瓜雖然仍有飽足感,但是全身其實頗為乏力,沒辦法應付日常的工作,只有吃飯才有力氣進行農事啊!啊,原來,雖然地瓜、米飯號稱都是澱粉,穀子卻有它特殊的秘密。

在很大部分的社會,穀物都佔據主食的位置,對於其作法的想像也超乎其他食物,而且這些想像竟都相去不遠。譬如,歐洲人把小麥磨成麵粉做成麵包,無非是利用小麥麩質的黏性和彈性來成就。我曾經看過某個節目,說明早期歐洲人食用的某種小麥更黏,做出來的麵包更有嚼勁更好吃。但是因為大量製造麵粉的磨坊容易磨損,而逐漸朝向當代食用較廣的小麥品種,黏性沒這麼強,但是磨坊磨起來比較省力,據說風味也差了一截。… 繼續閱讀

台獨前輩還是「性別」與「世代」意識的 target?

文/林秀幸(經濟民主連合會長、經濟民主連合智庫文化思想組召集人)

彭明敏教授已經離我們遠去,網路社群上一片哀痛逾恆。老先生的生命史幾乎等同於台灣人求取民主與獨立自主的奮鬥史,自然受到眾人的崇敬和追念。然而這樣的理所當然卻在2019年初的台灣政局中,有一段插曲。2019/1/3彭明敏、吳澧培、高俊明和李遠哲四人刊登公開信勸退蔡總統連任。網路上迄今仍可以找到當年的公開信內容,以及媒體對彭教授的專訪。

對照今天眾人毫不保留的追思與懷念,這件事好像自眾人的記憶中隱去,世界好似從台獨教父直接跳到民進黨是台獨理念的接棒者,後代接著前輩的使命,綿延不絕,台灣獨立後繼有人。是嗎?

且慢,其實還有媒體記得,不但記得這件往事,還加上後續發展:彭教授的新書裡面附上蔡總統的賀卡,表示兩人關係已經破冰….。

也許,畢竟政治人物的禮尚往來,考量眾多利害關係,並非我要細究之處。而是,我們無法否認,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民進黨黨內總統候選人初選起跑,有網軍開始操作「性別」和「世代」因素。直到現在影響依稀可見,對我們這個社會不能說沒有任何後遺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