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子—文化中的使者

文/林秀幸(經濟民主連合會長、經濟民主連合智庫文化思想組召集人)

筷子、碗和米飯的搭配具有什麼功能和想像呢?作為吃飯的用具,筷子和碗與米飯進行多樣的相遇,譬如,把美味的滷汁澆入飯中,再用扒的入口;也可以將鬆軟的飯送入口中,還可以用筷子將米飯壓實成塊狀再入口,每一種的吃法都可以吃出不一樣的米味。

最後一項更讓人想起日本人的壽司。據說,日本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在捏握醋飯的時候用的不是手勁而是腰力,可見他對米飯的獨到見解。一般媒體採訪多半花費篇章在高貴的魚蝦食材,卻少人聞問壽司之神對米飯的見地,甚為遺憾。

人類對於穀物的依賴和想像是文化裡非常核心的部分。我曾在田野時詢問經歷日治時代的長輩,既然台灣遍地都是地瓜,二戰的時候大家為何不斷喊餓,怨嘆米穀短缺,難道只是一種文化慣習?長輩這樣回答,吃地瓜雖然仍有飽足感,但是全身其實頗為乏力,沒辦法應付日常的工作,只有吃飯才有力氣進行農事啊!啊,原來,雖然地瓜、米飯號稱都是澱粉,穀子卻有它特殊的秘密。

在很大部分的社會,穀物都佔據主食的位置,對於其作法的想像也超乎其他食物,而且這些想像竟都相去不遠。譬如,歐洲人把小麥磨成麵粉做成麵包,無非是利用小麥麩質的黏性和彈性來成就。我曾經看過某個節目,說明早期歐洲人食用的某種小麥更黏,做出來的麵包更有嚼勁更好吃。但是因為大量製造麵粉的磨坊容易磨損,而逐漸朝向當代食用較廣的小麥品種,黏性沒這麼強,但是磨坊磨起來比較省力,據說風味也差了一截。

歐洲人大部分的主食都運用了小麥的麩質黏性,米穀類呢?客家人的糍粑,福佬人的麻糬,我目前所知,泰雅族、賽夏族或阿美族都有小米或是糯米做成的黏性糕點,賽夏族叫做tinawbon, 阿美族據說叫「杜崙」,我不知道泰雅族的名稱,查到的是一種熟米熟肉 myun tmmyan。大抵都是透過穀類的黏性來製作特殊節日的祭祀品,儀式感十足。想想,一大塊的米糕,社群中每個人都從那裡攫取自己的那一塊,「分食」的意象莫過於此。

除了這些明顯的黏性食物,飯糰和壽司倒是從不粘當中製造某種黏。這又增添了米飯的魅力,要黏又不能太黏。我們需要團塊感來獲得口感,但是,又期待它不太黏來感受每顆穀子的風味。這真是社群中個人和群體感的真意啊,不是嗎?我們無法離開群性生活,但是,每個個人卻都不願放棄自己的界線,都需要被看到、理解和感受,像那每一顆晶瑩剔透完整的米飯。人類在身心感受的嗜好和其社會處境竟具有某種聯繫。

油飯和粽子也是類似的團塊穀粒俱樂部的成員,只不過,他們加了不少油。就像英國人的 shortbread一樣,利用油脂將麩質打斷,讓他們不要太黏,並透過米飯和油脂的結合混成特殊的味道。米穀類和肉類的結合頗合人類的口味,到處可以發現類似的組合,我們的油飯、粽子,甚至滷肉飯(滷肉飯是台灣人銷魂主食);北非人的couscous(已經列為人類文化遺產);西班牙海鮮飯等等,皆是異曲同工之妙,透過米飯和肉類的結合,讓雙方都獲得新意。

我是客家人,除了米粽,客家人還有一種粄粽較為人所不知。就是用米漿做成的皮,包上一般粽子的內餡同樣裹以葉子再放進蒸籠蒸熟。和米粽哪裏不一樣呢?因為粄粽皮不能全然用糯米會太黏,必須混以在來米讓它成形。每一家可以依照自己家人的口味而變化比例,因此透過送外迎來,我們可以吃到每家不同軟硬度和米味的粄粽。這也是過去家家戶戶自己做粽子,互相送粽子的最大意義,我們可以透過粽子接近親戚近鄰的味道。最重要的是,米漿裡不能混油,最終是內餡的油脂逐漸滲透進入粄皮,濃濃的米香不會被肉香掩蓋,互相呈現互不侵犯,兩不相忘。其實和客家粄粽一樣龜毛的是義大利的pizza。大家習慣以薄皮辨認義大利的現烤 pizza和美式的厚皮pizza,其實,義大利本籍pazza最大的特點是麵餅皮不摻油,因此可以聞到麵餅和烤爐結合的特殊味道。至於上面鋪排的好料,和客家粄粽一樣,逐漸滲透進入餅皮,我中有你,但是我還是我。最終,不管是米還是小麥,就是要呈現他們被粽葉或烤爐襯托出的穀子的香味。

米穀還有一項最神聖的領域,釀酒。我年輕時在法國認識的一位 madame曾經向我聊到,她有一陣子不管是多麼高級的紅酒聞起來都興趣缺缺,但是,穀類酒始終沒有這樣的問題。不知道是葡萄酒釀造過程放的二氧化硫讓她不耐,還是水果釀造酒終究不敵穀物蒸餾酒的魅力。有一回我去看漢醫,醫師說我最好不要喝酒,酒就不是好東西….。但是,這個病人卻回她:怎麼可能,世界上大部分的文化有個共通點,幾乎都會釀酒。而且酒幾乎是所有儀式中不可或缺的聖物,怎麼不是好東西呢?可見,我們的身體生來就是一個悖論,推辭了文明的美意。 不管如何,穀物酒普遍存在於各個文化中,而且,酵母自己會去找它配對不用我們費心。雖然離開了土地和根莖葉,他們依然活著,透過和酵母的結合,繼續活出另一種樣態和質地。還可以依著年份,繼續自我昇華,長存於世,歷時不變。不是經常聽說考古發現了幾千年前的酒嗎?酒,幾乎和歷史成為同意詞,你同意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