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4【2024公民政綱發表會】打造育兒者國家

台灣公民陣線曾於前次總統大選提出「2020公民政綱」,希望從公民團體長年倡議的主張中,提出足以影響關鍵選民投票行為的階段性政策綱領,與社會各界對話,並說服總統、立委候選人採納。2024年總統暨立委選舉,各政黨已完成提名程序;台灣公民陣線八月開始推出「2024公民政綱」,期望促使各黨回應公民社會的意見,本次發表會推出二項托育政策:

第十七號公民政綱|減少育兒者工時,育嬰假再彈性化,共同支持育兒家庭
第十八號公民政綱|整合托嬰中心與幼兒園,承認公共托育請求權

王兆慶:從育兒者的角度出發,從工時、育嬰假彈性化與保障公托著手

政綱執筆者、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兆慶說明本次發表的二項政綱:

「減少育兒者工時,育嬰假再彈性化,共同支持育兒家庭」

王兆慶指出,台灣青年成家以後,都要面臨職場、家庭兩頭燒的窘境,青年女性尤然。而且台灣人工時一向極長,如何確保兩頭燒的蠟燭不會burn out?如何讓青年男女度過最艱難的幼兒照顧階段,兼顧家庭與職業生涯?

王兆慶提出,政府和雇主應共同建立制度,提供三歲以下育兒家庭每日減少工時一小時的權利,但不影響薪資、不影響全勤和考績。更進一步,應將育嬰留職停薪制度再彈性化,增設以「日」為單位申請的臨時育嬰假,讓家庭有更多時間彈性,可以解決突發性的育兒狀況,例如孩子突然生病或托育機構停課等。

「整合托嬰中心與幼兒園,承認公共托育請求權」

王兆慶分析,挑選托嬰中心、挑選幼兒園,或是公托、公幼排隊抽籤,都會把青年家長搞到心累。加以現行0-2歲托育機構服務稱之為托嬰中心,由衛生福利部主管;2-6歲托育機構服務稱之為幼兒園,由教育部主管,形成雙頭馬車。

王兆慶主張,應整併幼兒園和托嬰中心,形成0-6歲一體化的托育服務系統,減輕家長和幼兒必須轉換環境的壓力。並應仿效德國法制,明確規定六歲以下兒童皆享有「日間公共托育請求權」,也就是政府應負責及早盤點需求、建設普及的托育服務網絡,讓六歲以下的每位兒童免抽籤、免排隊,都能保障享有至少一個公共化的托育服務名額。

范雲:設置照顧基金,成為彈性育嬰假、照顧假、公共托育服務的財源基礎

立法委員范雲認為,育嬰假必須彈性化,才能回應現代家長的需求,把優質、成熟的勞動力留在職場,讓想生的人可以安心生養。建立足夠職家平衡的方案,才能讓勞工,尤其是女性,不再因為要照顧,被迫放棄工作或改變跑道;不再因為職涯發展,被迫選擇不婚不生。托育必須公共化,才能把女性從職場、家庭間的拉扯解放。臺灣女性勞參率,於25-29 歲達高峰,接近九成的女性在職場,但這個數字,隨年齡增加急速下降。女性職場困境,不僅侵害個人,讓女性難以自我實現,更是國力無法持續提升,臺灣無法擠進國際領先群的關鍵。

范雲也提到,2021年曾修法將育嬰津貼從六成薪提高到八成薪,育嬰假也從半年請,改成可以「月」為單位。修法後,男性請領育嬰津貼長達十年低於二成的比例,當年度馬上突破二成,隔年更來到25%。如此高的成效,可見更彈性、更好用的育嬰假,刻不容緩。

范雲近一步分析,無論推動照顧假或彈性育嬰假,很大的阻力是來自勞動部對中小企業主反彈的擔憂,或是對臺灣稅制跟福利國家不一樣的辯稱。范雲就立院的經驗而言,發現制度重要,財源更重要;唯有突破財源的限制,才能讓政府真正做出改革。

范雲認為必須設置照顧基金,成為彈性育嬰假、照顧假、公共托育服務的財源基礎。現行育嬰津貼來自就業保險,中央補助來自少子女化預算;發展長期的照顧基金,才能不因每年預算編列浮動。對此,范雲表示已經提出質詢、預算案,也在修法時附帶決議,本會期也將持續推動。

王婉諭:生育量持續下探,是時候該整合托育服務

立法委員王婉諭指出,2020年台灣第一次人口負成長達快八千人、出生數16.5萬也創下歷史新低;2021年,人口負成長高達近三萬人,直接翻三倍;生育量持續降至15.4萬,比前一年少1.1萬人,再創新低;2022年,生育量持續下探至13.9萬,又再少1.5萬人。

王婉諭說,每談少子化必然談:不生小孩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她從勞動面分析,歐美國家有很普及的育兒友善彈性工時,雙親在能夠錯開兩者工時的情況下,讓育兒這件事,能夠透過兩個人一起努力、更有彈性地完成;然而,台灣雖然將類似的育兒友善彈性工時明文規定在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9條,但落實情形並不好,企業普遍並不願意給予彈性工時。王婉諭提到,曾向勞動部索取過落實情形的數據,不料勞動部根本沒有進行調查,也沒有辦法提供數據。

王婉諭也點出幼兒托育銜接的問題,包含托嬰中心與幼兒園分屬不同部會管理,造成法規落差;在收托年齡上,托嬰中心以幼兒生理年齡計算、幼兒園則是以學齡計算,導致中間生理年齡滿3歲、卻尚未達小班學齡的幼兒,會有托育空窗期。

王婉諭舉例,以2021年3月出生的小孩的小孩來說,他在2023年3月會滿2歲,理想上他可以選擇繼續待在托嬰中心待5個月,等待2023年9月入學(2歲專班);但現實是,2歲專班很少,所以很多家長會選擇,再繼續讓孩子待托嬰中心,但也只能待到隔年3月。此時生理年齡滿三歲就不能送托到托嬰中心,導致從2024年3月到2024年9月可以入讀幼兒園小班的期間,非常難找到幼兒園就讀。此類狀況徒增家長許多困擾,王婉諭認為,是時候進行0-6歲一體化的托育服務系統整合。

徐書慧:『媽媽退出職場,損失現有的勞動力;爸媽退出生育,損失未來的勞動力』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理事長徐書慧指出,從各項數據顯示,此刻已經可以算是台灣最後可以翻轉和改變的機會。幾乎所有人都最在意台灣的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絕對和未來的勞動力息息相關,政府和相關部會應該有足夠的敏感度做出反應和改革。當各項比較研究和數據都顯示出台灣的生育痛苦指數遠高於OECD各個國家,我們自己國家的研究也顯示出適齡者只願意生一個甚至不婚不生。在生育環境不友善、生兒育女的高度生活剝削感,以及對生育勞動者的所得逞罰之下,不婚不生也只是可預期且合理的必然結果。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在2023年3月份做了「祝妳好生 台灣女人生育經驗大調查」,結果顯示從備孕、懷孕,到產後照顧,再隨著寶寶的加入,小家庭發展到育兒階段,台灣的生育家庭,尤其是生育中的女人,幾乎都要在「自求多福」的狀況下掙扎求生。身心俱疲、「時間貧窮」更是生育女性的最大惡夢,而這樣的生育困境,對照目前我們國家提供的生育補助和相關的有限政策措施,對支持生育家庭完全起不了作用,當然也就對鼓勵生育產生不了正面效果。

2023年9月,生育改革行動聯盟提出了「生育改革政策白皮書」,針對生育各個階段政府應做出何種改革措施、如何執行;其中「產後篇」和公民陣線提出的政綱一致:產後照顧公共化,不只是托育公共化,而是需要擴及寶寶出生之後的各項照護服務。因此將托育、托幼系統整合,用一整個家庭的主體性去看待托育需求,而不是寶寶歸寶寶,當寶寶變幼兒,爸媽又要忙著換系統找托育。

徐書慧最後引述中正大學社福系副教授、婦女新知董事王舒芸的一段話:「媽媽退出職場,損失現有的勞動力;爸媽退出生育,損失的是未來的勞動力。」在這個窮忙的世代,仍然願意生育和養育台灣下一代的人們,都是最需要被支持的一群。2022年全國的中低收入戶為14.6萬人,而2022年的全國生育數是13萬,所以台灣的生育者可以說是目前最弱勢的一個族群,需要整個國家整個社會傾力一起來協助和支持。徐書慧疾呼,我們現在支持的不是這些家庭而已,是整個台灣世世代代的未來。

陳儀:幼托政策應真公共化,不能只是撒幣了事

台灣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理事長陳儀分析目前各黨總統候選人提出的幼托政見,無論民進黨或國民黨都把目標放在提升「家外送托率」,特別是針對0-3歲(因為台灣到2020年底0-2歲家外送托率只有17%左右,只有OECD國家平均34%的一半)。賴清德主要提高「準公共」補助4千5百元至1萬3千元,侯友宜則是公共或準公共一率免費、再加碼補就讀助私幼私托一萬元;陳儀指出,這些政見都侷限在政府「出錢了事」的想像,實際上存在三個問題:

第一,「準公共化」不是公共化,本次提出的「公共托育」請求權,係指是真正的由政府管理經營的托嬰中心或幼兒園,不是實際上是「私立托嬰中心」或「私立幼兒園」,而是經過政府補助後魚目混珠、冠上「準公共化」名稱的幼托服務。國家政策和政見都在不斷提高「準公共化」服務,宣稱這幾年已經增加了37.7萬名平價幼托,但實際上其中只有22%是真公共化、其餘78%就是獲得了國家補助的私幼私托而已(如附圖)。

第二,只確保「平價」但難保「品質」,國家政策和政見都以「平價」為目標,大灑幣減輕家長經濟負擔,但沒有說清楚的是真公托公幼和「準公共」所能提供的教保品質。光是以教保員和教師薪資來比較,真公托公幼至少3.5萬(公幼教師更高),但準公共只有至少3萬,薪資差異及勞動條件會造成人才流動,影響整體托育品質,是不可迴避的事實。

第三,家長只有「假選擇」,目前因為公幼公托不夠普及,私幼私托雖然數量不少但品質不一,家長看似很多選擇,實際上在考量價格、距離等現實因素後,就算品質或教學理念不夠相符,常常也只能被迫選擇;再不然就是為了品質或教學理念要付昂貴的學費或承擔較遠的接送距離。家長有的只是「假選擇」。以德國為例,公共托育請求權其中一個重要條件是「住所附近」,而台灣目前提供的準公共化服務無法顧及孩子送托的距離。

不小盟呼籲,期望各黨總統候選人的幼托政策,應朝向「真公共化」方向規劃和執行,努力翻轉目前托嬰2比8、幼兒園3比7的公私比,不能只是花錢了事,大灑幣補助私托私幼就號稱「整體公共化比率已達標」!

資料來源:衛福部「0~6歲國家跟你一起養」宣導摺頁(2023/8/25)

黃喬鈴:雙薪育兒家庭迫切需要彈性育嬰假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直言,當代社會女性要工作、家庭要雙薪才養得起兩個孩子,照顧人力、照顧服務的空缺,正需要政府的角色。這個角色,不能只是發錢了事的角色,而必須透過制度建置,替家長撐出育兒的時間、提供實質的公共托育服務。

黃喬鈴說,政府的當務之急是替家長「撐出育兒的時間」,也就是友善的工時制度。實際上,孩子送托後,需要家長請假抽身親自照顧的狀況仍然不少,比如孩童感冒發燒、每年腸病毒、傳染病流行期,托育機構一次停課就7天;又如打預防針,學齡前幼兒公費疫苗,基本款就有9種、需接種19次,如果施打疫苗後發燒也不能送幼兒園。

黃喬鈴進一步分析當前家長的僅有的假別與問題,(1)家庭照顧假:一年7天,合併事假共14天;但一般勞工是無薪的,兩次腸病毒就完額度,此後雇主是可以不准假的;(2)特休假:年資尚淺的育兒爸媽根本不夠用,且特休的原意是給勞工休息;(3)育嬰假:必須以六個月為原則請領,使用到小孩滿三歲,難以對應前述的育兒需求。

黃喬鈴呼籲,育嬰假彈性化是國際趨勢,期待政府大刀闊斧改革育嬰假,讓育嬰假可以以「日」,甚至是「小時」使用,讓員工爸媽更好分工,更能兼顧工作與家庭。

|記者會資訊
主辦單位:台灣公民陣線、台灣經濟民主連合智庫
時間:2023年9月14日(四)09:20 – 10:0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1會議室
出席:
主持人|林佳和台灣公民陣線執委、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報告人|王兆慶(政綱執筆者、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發言人|范雲(立法委員)、王婉諭(立法委員)、徐書慧(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理事長)、陳儀(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理事長)、黃喬鈴(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媒體聯絡人:陳估熊
經濟民主連合組織部主任兼社群部主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