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深化四願景-地方議會選制改革、縣市區域平權整併、修大學法高教改革、公民投票強化審議

台灣近代民主運動始於1921年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歷經殖民地時期的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1935年)與縣市長選舉(1950年),在1991年底終於促成來自中國的老立委、老國代全部退職,1992年國會全面改選、1994年省長及直轄市長民選,1996年總統民選,1997凍省,2010年新北、台中、台南、高雄以及2014年的桃園等五都升格。

然而,近十年來,台灣’政治體制民主化卻陷入停頓,為了打破保守舊勢力在地方政治與高教領域的壟斷,為了讓公民投票真正落實民主審議以填補代議政治的不足,經濟民主連合智庫與台灣公民陣線提出「民主深化四願景-地方議會選制改革、縣市區域平權整併、修大學法高教改革、公民投票強化審議」作為本次大選的重要倡議。

記者會主持人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黃厚銘介紹,台灣公民陣線是由百餘位學者、NGO工作者與1980年代以來重要學運參與者所組成的團體。台灣公民陣線曾於前次總統大選提出「2020公民政綱」, 2024年總統暨立委選舉進入最後階段,台灣公民陣線自八月開始推出「2024公民政綱」,期望促使各政黨回應公民社會的意見,並預計明年以公民政綱為基礎,與新國會及新總統當選人進行國家未來願景對話,並設定以三月十八日,太陽花運動十周年,台灣公民陣線成立五周年,作為重要活動日期。

此次記者會亦為台灣公民陣線第六場公民政綱發表會,我們將介紹:

【公民政綱第31號】地方議會選制改革,半數採政黨比例代表

【公民政綱第32號】推動縣市區域整併,確保縣市平權,沒有人是二等公民

【公民政綱第33號】修正大學法,歸還校園民主,啟動高教改革

【公民政綱第21號】強化公民審議,全盤修正公民投票法

黃厚銘:強化公民審議,全盤修正公民投票法

黃厚銘表示,公民投票制度存在的目的是補充代議民主之不足,而非徹底取代代議民主,其實施的結果,應該是就公共議題更充分而全面的討論,而非更草率的決定。參考瑞士公民投票提案與國會職權的互動,公民投票成案後,未必立刻進行正反雙方的對決投票,而是給予國會一定期間討論如何回應公民投票提案方之意見,如提案方與國會多數無法經由對話形成彼此接受之共識,最後方進入正反雙方的對決投票。

黃厚銘指出,應修正公投法,促進公投提案方及政府間之實質對話,公民投票案第一次連署完成後至公告成案前,行政機關或立法各黨團對公民投票案需限期提出正式回應,並進行實質對話程序;選舉人得根據政府機關及立院各黨團之回應撤回連署或新加入連署。若因撤回而未達法定連署人數者,回應機關或黨團就先前公告之正式回應有推動實踐之義務,若仍達法定連署人數者,方進行公民投票表決。為確保人民有充分時間交換意見、吸收資訊及沈澱思考,延長公民投票前之討論期間並強化籌建資訊公開平台、增加電視辯論會場次、舉辦公民審議會議、補助正反意見者舉辦社區說明會等民主對話程序。

黃厚銘就公民投票法的全盤修正,提出以下十點主張:

在強化提案審核機制上,應(1)明訂危害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事項不得公投,(2)明文規範公投簡稱,(3)公告提案及連署人名冊以利本人確認有無偽造情事。

在保障程序參與權上,應(4)延長提案及補正期間以強化利害關係人聽證程序參與,(5)強化行政訴訟規範並增訂其裁判期限,(6)授權主管機關訂定廣告經費上限與正反方廣告差距上限。

在促進公民與政府間對話上,應(7)明訂機關與黨團之對話與回應義務,(8)延長公民投票前之討論期間並強化民主參與,(9)明定重大政策公民投票案通過之法律效果,(10)鬆綁公民投票日之規範。

主持人黃厚銘教授

許冠澤:地方議會選制改革,半數採政黨比例代表

經濟民主連合副秘書長許冠澤表示,台灣戰後地方政治,從國民黨在「恩庇侍從體制」下,長期藉由地方派系勢力控制的人際及利益網絡,進行選舉動員;到民進黨在邁向執政過程中,在「實力至上」的勝選邏輯下,大量引進原國民黨派系中人,複製恩庇侍從體制,而導致地方派系勢力成為地方選舉中永遠的執政黨,此一局面必須被徹底改變。

許冠澤舉例,參考歐洲綠黨、海盜黨崛起的先例,政黨比例代表制的選舉,將使標舉理念的新興政黨,得以匯聚整個行政區一定比例的政見認同而分配當選席次,無須與長年經營的地方派系進行「人際及利益網絡」的競逐,如此,強調理念的新興公民力量與各黨新血,將有較高的當選機會。具體而言應調整地方議會選制,議員總額不變,半數改為政黨比例代表,採聯立制,且政黨可提同一位候選人為區域候選人及政黨比例代表名單,同時開放以公民連署取代參選保證金,並且同一政黨之政黨比例代表女性不得低於二分之一。

許冠澤認為,地方議會選舉制度改革並非僅有利於新興政黨,即便對大黨而言,增加的政黨比例代表名額,以及政黨票的新選舉方式,將有助打破黨內派系、地方派系論資排輩、拔擢家臣的遊戲規則,有助大黨內的人才流動,讓優秀人才的參政管道更為暢通,職涯規劃看得到出路。

經民連副秘書長許冠澤

許冠澤:推動縣市區域整併,確保縣市平權,沒有人是二等公民

許冠澤進一步指出,直轄市六都人口達全國69.4%,享有更大的自治權限、財政收入與人事編制,但台灣省3市11縣外加金馬實際上已「直轄」於中央;此時,再要求這16縣市716萬人口必須「矮直轄市一截」,做二等國民,已不再具有正當性,而是嚴重違反平等原則。秉持「沒有人該是二等國民」的精神,應該讓六都以外的16縣市(716萬人口)全部升格為直轄市,提升地方政府財稅地位、公務員素質與自治權限,符合公平正義,有助區域均衡發展與國土規劃合理化,更可打破僵局重新討論合理財政收支劃分。

許冠澤表示,就行政區域整併的最終目標而言,考慮到日治時期的「五州三廳」,應是台灣歷史形成過程中,與台灣整體幅員及各區域地理特色較符合的區域劃分;另一方面,參考歐洲國家以約數百萬人口,劃分為主權國家內第一級行政區之「大區」的國際趨勢,我們主張,台灣應該是循序從「十都」,「五州」,最後整併為「七區」的治理。

就具體執行步驟而言,我們主張,循序完成「四都升格」、「五州平權」、「七區治理」的三階段全國區域整併,確保縣市及區域平權,沒有人是二等公民:

(1)四都升格:整併新竹縣市、雲嘉三縣市、以及「基隆、宜蘭與東北角」,連同彰化縣,升格為四個各百萬以上人口的「都直轄市」;亦即,從現有的六都,增為十都。

(2)五州平權:修改地方制度法,除「都直轄市」外,另設人口未達百萬的「州直轄市」;即,金馬澎、花東、屏東州、南投州、苗栗州等五個「州直轄市」,讓這些人口未達百萬的各「縣」平等享有與直轄市相同的財稅地位、公務員素質與自治權限。

(3)七區治理:最終目標為,將十都五州整併為「台北、新北、基隆與宜蘭」、「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屏」、「金馬澎」、「花東」等七大區。

臺灣學生聯合會前理事長黃亭偉

黃亭偉:修正大學法,歸還校園民主,啟動高教改革

臺灣學生聯合會前理事長黃亭偉表示,近年來的高等教育,在新自由主義大旗下,國家公共責任退卻,取而代之的是大學機構與師生競相為經濟利益而服務。大學不再具備共同體的理想性,績效主義和市場價值成為主宰。校務治理官僚化、人才培育追隨市場導向,2021年教育部更祭出產學研究學院,犧牲大學的公共性與學術自由,更輕視國安疑慮,唯恐企業不來圈地合作。近年來,各校校長遴選爭議百出、研究學院成為企業租界、學生自治形同虛設、校務會議淪為校長及其行政團隊的橡皮圖章,此刻高教改革已不容怠緩。

黃亭偉認為,應藉由提高校務會議學生比例、確立學生會法人地位等手段,推動完整而獨立的學生自治,強化校務參與。此外,為落實校園民主,打破學閥壟斷,應(1)取消一級主管校務會議投票權,且(2)併校程序應經校務會議,(3)學生代表參與會議的部分應改以負面表列定之,除教師評審委員會、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及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定之會議外,皆不應排除學生參與。在校長遴選的部分,應明定校長遴選委員會之成員,需至少有一名為經學生選舉產生之學生代表;強化校務會議或師生投票於遴選過程中的決策地位;改革遴選委員會,限制遴選委員連任次數,確保遴選委員多元性不為單一背景所壟斷,並明定迴避事由,打破現行學閥操縱校長遴選之現象。

黃亭偉最後表示,近年在重研究輕教學的績效評鑑制度下之教學品質、企業圈地的研究學院、薪資低落的兼任教師、剝削外籍學生的違法實習,已使得大學的門面千瘡百孔。此外,少子女化下,2028年預估大學新生將僅有15.7萬人,即四成左右的大學將面臨倒閉,但絕大多數私校全然還沒做好「117大限」的準備,從《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到《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卻仍因諸多爭議尚未取得共識。黃亭偉呼籲,在訴求推動《大學法》改革的同時,新政府應召開高教改革公民與國是會議,因應國際、社會、產業、科技與環境變遷,凝聚新高教藍圖共識,以解決臺灣高等教育的長年沉痾,在結構與體質上改革高等教育,台灣的未來才能永續發展。

【記者會資訊】主辦單位:台灣公民陣線、台灣經濟民主連合
時間:12/26(二)上午9:2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2室
主持人:黃厚銘(經濟民主連合學術委員會委員、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報告人:許冠澤(經濟民主連合副秘書長)、黃亭偉(前臺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