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尹啟銘「控制」,關掉中資水龍頭

今年3月18日行政院長蘇貞昌在立法院宣示「關掉中資水龍頭,不要老是擦地板」,經濟民主連合今日(6/6)於立法院舉行記者會指出,2009年經濟部制定《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中資定義條款之漏洞,正是今天中資水龍頭關不起來的原因。經民連主張應將當年經濟部長尹啟銘、投審會執行祕書范良棟移送監察院彈劾,譴責甫卸任的工總秘書長蔡練生;並要求王美花部長改正前任官員的錯誤,要聽蘇院長的話關中資水龍頭,不要聽前長官的話,貽誤經濟安全、國家安全。

尹范蔡三大寇曲解中資定義,違法中資大玩數字遊戲

今年3月18日蘇貞昌院長在立法院指出中資「玩數字遊戲,在那邊轉來轉去,如入無人之境」。經濟民主連合研究員許冠澤表示,經民連調查發現,之所以會有中資「玩數字遊戲」,正是因為經濟部2009年制定《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對中資定義的條款具有錯誤與漏洞,該辦法第三條規定「有控制力才算中資」、「持股30%以上才算中資」。此辦法的母法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七十三條:「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其他機構或其於第三地區投資之公司,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在臺灣地區從事投資行為」,母法完全沒有提到「控制力」或「持股30%」。這個錯誤與漏洞是當年經濟部長尹啟銘、投審會執行祕書范良棟與工總秘書長蔡練生的「傑作」,其目的,就是要讓中資盡可能比照外資走「綠色通道」,然後,極小化中資「紅色通道」的適用範圍。在這樣的背景下,違法中資都透過「多層次投資控股關係」,來稀釋、規避「控制力」與「持股30%」的中資定義,進而不適用中資管制規範。

許冠澤解釋,1992年《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制訂時中資定義的原文是「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持有股份超過百分之二十之外國公司,得不予認許。經認許者,得撤銷之。外國公司主要影響力之股東為大陸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者,亦同」,換言之最初母法就是以「重大影響力」做為認定是否為中資的標準,經濟部現在以「控制力」或「30%」認定中資根本是作繭自縛,也讓中資得以「多層次投資控股關係」與政府玩「數字遊戲」。

經濟民主連合研究員許冠澤… 繼續閱讀

經民連智庫報告(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追蹤報告​)

撰文/盧嘉安(經濟民主連合新聞暨社群部主任)

自美中貿易戰與疫情下全球產業鏈重組以來,台灣半導體在國際供應鏈上的地位益發重要。在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需求的壓力下,2021年我國政府催生了〈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由教育部主導,邀集跨部會組成審議會,審議國立大學提出設立「研究學院」之計畫,透過企業與國家發展基金會共同出資,期望藉由鬆綁組織、人事、財務、財產、人才培育及採購等相關法規,使其貼近產業需求,銜接學院理論、研究開發與實務產業。​

然而,在倉促的立法過程中,經民連與學生、公民團體曾指出「條例十大缺失」[1],包括重要技術外流、破壞大學治理結構、犧牲校園民主等疑慮,並且所謂「國家重點領域」除了半導體產業外,更開放了人工智慧、智慧製造、循環經濟、金融等其他領域。面對民間與學生的質疑,教育部宣稱此計畫將以一校一院的方式小規模推動,審議過程將嚴格把關且資訊透明,以建立可防可控的創新場域。​

自總統府於2021年5月28日公告本條例至今,正好經過一年。在這短短一年內,已有九所大學新設之研究學院上路,但僅有三所大學公開資訊;七十餘間企業參與其中,全非教育部所稱「小規模推動」;國立中山大學更在一年間開設半導體與國際金融兩所研究學院。​

經民連在產學創新條例實施一週年發布本報告,向社會大眾揭露當前研究學院的實際面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