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 – 鎖國,鎖進中國?(吳介民)

原刊載於2013/9/9自由時報

◎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服貿黑箱」裡頭有個「北京議程」。

出版人郝明義反對「服貿」,辭去國策顧問,其中一個理由:罔顧國家安全。國家安全有各種定義:一個小國在經濟上,過度依賴對她有「領土野心」的大國,就是重大國安問題。… 繼續閱讀

服貿不止黑箱而已(吳介民)

轉載自2013/08/01蘋果日報

「中國因素」衝擊台灣已經數年,為何直到「服貿協議」,才引起全民關注?因為,有別於過去ECFA架構下的幾個協議,它將台灣帶向「社會利益矛盾深水區」,可能影響無數小商家、傳產勞工與傳統白領的生計。兩岸關係中,一直存在階級面向,卻不受注意。這次服貿爭議,牽涉到失業、人員流動、工作移民等問題,引發了切身的階級感受。

弱勢產業負擔成本
20年來,台灣被納入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延續著對美日的經濟依賴,同時對中國依賴也愈來愈深。對台灣而言,「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與「經濟中國化」其實是同一個歷史過程,是資本運作的雙螺旋運動。目前,台灣出口對中國依賴度高達43%。而服貿協議所帶動的資本與人員流動,即將進一步把人民生計鎖定在中國規劃的區域整合架構中。
ECFA架構下的獲益者是:規模大的企業、資源稟賦流動性高的產業、與「高技術」從業者。誰具有較高「移動能力」,誰就可以「有效」使用「人力資源」,包括金融、電子商務、電信、廣告、文娛、建築設計等等。這些「科技-管理移民」,身處「超高成長地帶」,享有「彈性公民身分」,甚至多重國籍,講求「自由化」與「競爭力」。這個階層上面還有企業主與投資者,他們是更大的贏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