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共和國》賴中強/我們將要求總統候選人承諾

賴中強/經濟民主連合原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召集人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一日下午,兩岸服貿協議在上海簽訂,兩督盟等八團體隨後舉行記者會,反對基層民生產業開放中資經營,反對醫療及照護商品化,反對中資經由金融、電信、印刷等產業介入台灣政治。在程序面上,考量過去ECFA包裹表決與兩岸協議多數未經國會審查直接生效的前例,急須建立第一道防線,乃要求在國會完成審查前不得生效,國會應逐項審議,政府應就各產業舉行聽證、評估衝擊提出因應。

兩週年後看服貿協議與監督條例

我們在二十四日前往行政院抗議,並拜訪立院各黨團,次日,立法院院會無異議通過朝野協商決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本文應經立法院逐條審查、逐條表決,服務貿易協議特定承諾表應逐項審查、逐項表決,不得予以全案包裹表決,非經立法院實質審查通過,不得啟動生效條款」。這是國會首次以院會決議確立兩岸協議的民主底線,事後來看,這也是馬王政爭與張慶忠的三十秒引起國人憤怒的遠因。

「先立法,再審查」的訴求何時提出?有人誤會是三一八運動期間「蹦出來」,有人說是二○一三年秋冬服貿公聽會提出,都不對。在二○一三年七月二十八日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成立的民主團結之夜,已要求衝擊評估與因應措施法制化。… 繼續閱讀

四階段抵抗:反對中國中信集團入股中信金控|經民連記者會

中國中信集團入股台灣中信金控案,8日正式簽約,這是中資入股台灣金融業的首例,其實就是金融業的旺中案,其影響遠比旺中案還深遠。

一、中國的國家戰略企業-中國中信集團

經民連召集人賴中強指出:引發國人普遍疑慮的旺中案,蔡衍明還只是一個受中國政府影響的台商,即將入股中信金控的中國中信集團,根本是中國國務院控制的國家戰略企業。鄧小平在1979年親自批准中信集團的設立,創辦人是人稱「紅色資本家」的中國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前黨組書記熊向暉原任中共調查部與統戰部副部長,集團現任董事長常振明兼任中國共產黨黨組書記。媒體報導此次相互參股案,奠基於中信金控辜濂松與中信集團前董事長王軍之間的情誼,而王軍係中共八大老王震之子,被《中共太子黨》一書認定為中共太子黨核心成員,1989年中國民運,中信集團被列為十大「官倒」企業之首。這是一個與中國國安、情治、軍方系統關係密切的國家戰略企業。

當中國改革開放需要引進外資時,中信集團與日商合資成立中國東方租賃公司(1980),透過野村證券發行海外債權(1982)。當中國要發展航太軍火工業,中信集團及旗下企業,收購澳洲波特蘭鋁廠10%股權(1986)、成立亞洲衛星有限公司(1988年),近來並收購世界最大鈮公司巴西礦冶15%的股權(2011),鈮是製造噴射引擎和火箭引擎重要物資。當香港主權移交需要企業界扮演「平穩過渡」 角色時,中信集團先收購遭擠兌的嘉華銀行(1986),然後收購香港關鍵敏感企業:國泰航空(1987)、香港電訊(1990)。當波斯灣戰爭後,中國須要穩定中東油源,中信集團為伊朗修建德黑蘭地鐵(1995)。當中國打算緊縮香港言論自由時,中信集團旗下中信國安收購亞洲電視(2006)、中信銀行(國際)對香港獨立媒體抽廣告(2013)。對於這次中國媒體報導中信集團收購台灣「最大民營銀行」,您說,算不算中國政府當前國家戰略的一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