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關公媽祖會變中國人嗎?

文/林秀幸(經濟民主連合會長、經濟民主連合智庫文化思想組召集人)

「……如果台灣人都去拜媽祖跟關公,都相信他們的祖先是炎帝跟皇帝,而且台灣的知識份子們都用標準的中文寫作,那台灣人就會被發明成中國人。
這跟基因遺傳也沒有多大的關係,因為中國東北的滿人跟西南的三星堆人在基因上大不同,但是都已經被發明成了中國人。」

「如果台灣人…,開始相信他們的祖先就是……..,是原民、平埔、漳、泉、客、日、荷的大混血,而且開始用一種迥異於其他地區語言的文字寫作,那台灣人就會被發明成一種新的民族。
這跟基因還是沒有多大的關係,因為台灣的高山族、平埔族、漢族,都已經被發明成了台灣人。」

這兩段是網路上這幾天熱烈傳播的一篇文的片段,作者為了說明民族國家是人為建構,非血緣可以認定而做的陳述。這樣的概念並沒有錯,但是,過度簡化的說法,卻可能造成大眾認知的一大災難。

民族國家是一個人造物,這是人文社會科學系所的學生幾乎必備的知識,我們也很樂意有人可以把這樣的論述化為更有趣活潑的作品來傳播。但是千萬不要「簡化」,「簡化」是所有災難的開始。就好像我們說「國家是人造物」,有人就簡化為「國家都是假的」一樣。人文社會學界每天都在抵抗「簡化」。

這個社會的組織或團體大概都是人們自我建構的,甚至包括家庭。但是,他並非不需要任何主客觀因素,只要由上而下灌輸相關的符號系統就可。如果是這樣,國民黨的中國認同不會垮台。換言之,國民黨如果掌握了以上那幾項:信仰,歷史解釋,書寫系統,就可以牢牢掌控人民的認同的話,台灣也不會走到今天。

道理很簡單,人們的「日常生活」是任何權力都難以完全滲透的空間,日常生活成為改變「國家文本」的動力所在。

就以信仰來說,全世界的大型宗教都是跨國的,不管是佛教或是基督信仰,為何仍舊可以維持國家之間的界線,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明證。原因很簡單,信仰是一個體系也是一個象徵,人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實踐出當地特有的文化樣貌。別說天主教和新教的差別了,就算是同樣的教派,只要它移往他地,經過當地人的日常實踐,他就會自成一格,回應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在當地人的意識中形塑出不同的認知和感知系統,一個新的信仰體系於焉誕生。

因此,關鍵在於當地人的生活和文化特質是什麼?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生命力勇猛,因此,台灣的信仰也表現出台灣特有的文化特徵。譬如太子爺,不管是在儀式還是陣頭還是流行文化,太子爺具有某種親近性以及普及性。原因就在於太子爺代表的如孩童一般的天真、打破威權、勇敢任事、毫無所懼正是台灣人性格中的某種嚮往。台灣媽祖信仰的行腳進香,在這一二十年更是年輕人都踴躍參與的儀式之一,原因就在於徒步行走的身體感和神聖空間的結合,給予現代性下的人們一個迥異於世俗經驗下被工具理性制約的經驗。這些都是台灣在信仰上具有的台灣特色,現象不勝枚舉。

因此,中國的媽祖和台灣的媽祖,名字聽起來一樣,實際內涵卻不一樣。就好像基督之名遠近一致,卻有不同的信仰認知和活動。你會說,最近不是流行謁祖進香這樣的活動嗎?越是一個強調「民主」,放眼未來世代的文化,越不相信「過去」「溯源」這樣的認知的「決定性」。如果有著同樣的象徵(媽祖和關公)就可以變中國人,那麼我們也許也可以改姓氏了。當然,也許有些人會說,他的確想改掉姓氏,但是,那不會是大部分人的願望,就像,改變信仰也不會是大部分人的意願一樣。同樣地,書寫系統也一樣,台灣人創造出不一樣的台灣中文,或是,台灣語文,幾乎已經成為辨識台灣和中國相異的重要指標。未來它還會變,甚至加入不同的符號,逾越原來的語言系統。而台灣的中國史學者也已經逐步締造和中國學界完全不一樣的歷史觀點和詮釋,進而改變世界上的中國研究的內涵。

雖然,我也同意,文化體系裡頭越多雷同的符號越難以區分他者和自我。但是,符號是空的,重點還是社會實踐與歷史過程。過去幾十年造成台灣人的中國認同的原因有幾個因素:威權政治透過恐懼治理屈服個人的認知;國民黨的謊言還在萌發期,必須經歷時間的考驗。換言之,「民主政治」以及忠實於日常經驗的文化構造,才是政治謊言的防腐劑。最重要的,如果我們執念只要從源頭掌控某些符號(如信仰)就可以掌握國家認同,這等同於過去那些我們厭惡的威權政治的作法,把人民當作缺乏主動詮釋力的弱者,或不信任人們可以自我實踐出每一代不同的未來,等於回到中國認同裡頭最要命的「溯源」「共祖」「中心」「遠古」來決定未來的那套思維模式。的確,我們可以做點什麼,可以做的,比較是提供人民基本的權利,不管是食衣住行,也包括文化的權利,鼓勵朝向多方的交流,以及對自我生活社群的責任,近在咫尺的社會責任,從自我深處的認識來理解他者的文化。

「象徵」有個特色,如一位人類學家所言,它就像帽架一樣,你可以掛上你那一份,不需要自我設限。換言之,象徵是一個容器,它允許你實踐出不同的感知和隨之而來的概念打造。重點在於這個地方的人們,是不是具有自由創造的權利、動力和環境。只怕自己懦弱而缺乏自信,才會想到從源頭管控符號的供應。

的確,最近幾年中國透過「兩岸」宗教交流來進行其統戰。首先,誰去交流了?哪個世代?交流些什麼?4、5、6年級生的認知有著歷史因素,社會弱勢如果被統,不管以什麼名目都是誘惑。別誤會,我不意味著政府的完全放任,我們可以透過其他管制,包括兩邊交流的金錢流向,或是廟宇組織管理。但是,最不該管的就是信仰本身。

如果我們說我們不相信血緣決定論,那麼強調台灣人的基因是多元混血,為何又具有什麼決定性了?台灣人要過多元價值的生活,並不需要多加強調基因的混血,不管你有沒有混血,作為一個人本來就要具有多元的觀點。如果一再的墜入物質性認定的「多元」,反而很不多元。再吊一次書袋,某個哲學家所言,你如果一再強調「開放」,反而很不開放,因為你的「開放」淪為某種僵化的價值。人們可以有時候遁入自我內心的深處,有時候朝向他者歡迎他者,這些不是一成不變的規則。熱愛生活和生命,讓我們可以一再重來認識自己和他者。多元不是教條,多元是反省生命深處的結果,畢竟「我」從來就不曾自給自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