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創新不應急就章,呼籲學生、教師、產業界三方聽證

行政院院會去年11月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草案(下稱「產學創新條例」),鼓勵國立大學與企業合作設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下稱「研究學院」),並於今年3月經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初審、修正,進入黨團協商程序。外界卻批評立法過程過於倉促,產學創新條例漏洞恐對產學創新造成不利後果,妨害學術自由。

為避免立法缺漏阻礙產學創新,經濟民主連合今日(20號)召開記者會並發起連署,呼籲立法院應盡速舉辦「學生、教師、產業界三方聽證」,廣納各方意見並充分討論、釐清爭議,並在達成「產學創新條例」修正共識前,立即停止國立清華大學「台北政經學院」招生與運行,以免徒增後患。

台灣公民陣線社群部主任盧嘉安表示,對國際處境艱難之台灣,經濟永續成長具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我們理應支持學院理論、研究開發與實務產業化之間的適當銜接,並厚實其基礎。盧嘉安質疑,「產學創新條例」不但排除現有法規,更屏除現行大學通用的民主參與模式,改採用一級一審,形成「校外有校」、「校上有校」的現象,破壞校園民主、扭曲層級與平行之高教治理結構。

產學創新培育未來人才 不應偏廢學生參與

臺灣學生聯合會高教委員會主委黃彥誠表示,經過多年努力,學生終於爭取到「大學法」裡10%的校務會議代表權,但這幾年許多學校的學生會都將焦點轉移至「行政會議」,其原因在於學校認為校務會議的討論缺乏效率,於是透過行政會議變架構空校務會議。黃彥誠說明,原先要在校務會議決議的事項,卻改到行政會議當中討論,繞過學生自治參與,各校學生會才紛紛爭取出、列席行政會議。他抨擊,現在卻更為荒謬,許多校方換成藉由「主管會報」、「午餐會報」等名目,再度繞過法規上理應有學生代表參與的場合,成為目前大學內部學生參與遭限制的常態。

黃彥誠指出,教育部高教司原先提出的「產學創新條例」草案版本中,竟然沒有任何學生代表,並且構成研究學院的審議會、監督會、管理會等架構內部都沒有提到任何的學生代表。他認為,當負責台灣高等教育的主管機關擬訂重要法案,卻選擇忽略學生代表的角色,實在令人遺憾,也看得出「產學創新條例」籌備過程的倉促與缺漏。

黃彥誠提到,即便修正後的草案版本納入學生代表,但卻呈現「研究生代表」。實質上,誰能被選為「研究生代表」,其在監督會、管理會又能扮演多少角色?他仍保持懷疑態度。黃彥誠質疑,若「研究生代表」只是任一位研究學院的研究生,在系、院層級等小範圍的會議中,師生之間關係緊密,權力關係相當不對等,即便遇到不合理的要求,可想見該名「研究生代表」學生根本難以反對。因此,臺學聯呼籲,「產學創新條例」精神固然重要,仍不可迴避作為大學自治核心的校務會議,這幾乎是教師與學生對校方課責的唯一且重要的場合。黃彥誠明言,行政院在通過草案的過程中,完全沒有徵詢教師或學生的意見,面對到偏廢學生參與的「產學創新條例」,立法院應儘速舉行聽證,在宣稱要培育國家人才之前,先消除學生對現行草案的疑慮。

教育百年大計 應有三方聽證

經濟民主連合智庫思想文化組召集人、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黃厚銘表示, 「產學創新條例」企圖以排除適用「大學法」、「教師法」、「學位授與法」、「政府採購法」、甚至是各校學則來創造彈性,在大學裡設立「校中校」的「研究學院」,以便迅速培養出重點產業所需的勞力。他認為,這些措施侵犯了大學自治,更讓商業考量與經濟利益左右了大學教育的方針。

黃厚銘說明,研究學院迴避了校園民主中的校務會議、校教評會等機制,等同於破壞大學自治,讓產業與政府的力量介入大學教育體制。他接著補充,研究學院中排除現有法規的適用,且原先人事解/聘任的「三級三審」制也只剩下「一級一審」,不僅對師資品質與學生素質的管控欠缺,對該學院師生的權益也保障不足。他指出,甚至未來也可能面臨許多問題:該如何管制國立大學的研發成果與私人企業之間在專利或智慧財產權等層面上的利益輸送?研究學院學生是否可能如先前產學合作典型困境,變成廉價勞工?

教育部官員與行政院院會決議將此看作「沙盒實驗」,宣稱讓產業界有效、有序參與國立大學產學治理,他質疑,這可能違背憲法第11條所保障的講學自由,在大法官第380釋字內容中,也提到大學不應有外來干涉,且應確保內部組織、教師聘任、資格評量等三方面上有自治權。黃厚銘強調,透過產業界挹注經費來誘導大學發展,若只偏重特定產業,可能在大學內部產生不平等,況且按該條例規定,未來一旦終止研究學院計畫,該大學還得概括承受該學院的師資;除了得妥善安排學生到適當的科系以外,對於學生的修課學分還得從寬認定。因此,他認為「產學創新條例」缺乏「沙盒實驗」應有的封閉性,其風險並非可管可控。

國立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副會長謝佩玲也表示,在配合重點產業需求發展研究學院時,政府必須拿出一定比例之配合款項與其他資源共構,形同既有教育預算重組,將無可避免排擠與調整到傳統科學其他研究領域,非「研究學院」可獲得分配的軟硬體、金錢與實物資源,必然受到影響。

黃厚銘最後呼籲,行政院應更加審慎推動該政策,立法院亦應針對此條例召開聽證會,邀集大學教師、學生與產業等三方代表,針對政策目標、開設選擇產業類別的決定、學院教職員生適用之制度內容、決策與監督機制、學院與其他行政暨教學單位之關係、資源分配與共享之原則與方式、停辦或其他變動時之處理保障等議題,廣納意見,在更為周延完備的前提下,重新思考本條例內容。他表示,應待各方形成共識,找到理想模式,再行通過立法,付諸實施。在此之前,國立清華大學「台北政經學院」亦應令其暫停招生與運行,以免治絲益棼,徒增後患。

謝佩玲表示,她能理解產業創新條例促進立法與大學端之間的政策配合需求,但是現行版本沒有保障學生申述管道,其權益可能受損。謝佩玲指出,若研究學院只獨尊特定領域,將排擠傳統科學研究,她接續提出三項訴求:第一,研發成果應該有超過10%或更高的比例回饋給國立大學;第二,「研究生代表」應有至少兩名,一名為研究學院代表,一名由校務會議代表互選;第三,監督會委員不應由校長提名,應由校務會議代表互選之。

盧嘉安指出,連署將於今日開始,未來經濟民主連合預計邀請更多教師團體、學生團體、學者與個別學生加入連署,也歡迎社會各界一同響應,關注台灣產學創新的發展。盧嘉安表示,截至記者會當下,本連署已有國立政治大學教師會、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國立台灣大學研究生協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生會陽明分會等12個團體加入連署,並有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林佳和、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徐偉群、中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涂世雄、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邱文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林盈達、資策會工程師、台達電子工程師等25位學者、學生與產業界人士率先響應。

記者會資訊:

|主辦單位:經濟民主連合

|時間:2021年4月20日(二)上午10:0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樓103會議室

|主持:盧嘉安|台灣公民陣線社群部主任

|出席:

黃彥誠|臺灣學生聯合會高教委員會主委

黃厚銘|經濟民主連合智庫思想文化組召集人、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謝佩玲|國立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副會長

|媒體聯絡人:

盧嘉安(0918-989-392)

江旻諺(0937-169-222)

產學創新不應急就章 
呼籲學生、教師、產業界三方聽證連署書

經濟民主連合/臺灣學生聯合會

行政院院會於去年十一月底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並於三月底經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初審並修正後,進入黨團協商程序。據聞,執政黨希望該條例能在四月底前通過三讀,發布施行。

本條例仿效「金融監理沙盒實驗」方式,藉由產業與國家發展基金會共同出資,在大學設立「研究學院」。為更能貼近產業需求,其人事組織與教育制度原則上獨立於大學之外,形成國立清華大學「台北政經學院」推動者黃煌雄先生所謂的「校中校」。本條例準備進一步排除大學法、教師法、學位授予法、預算法、會計法、政府採購法等適用,形同高等教育重要組織與功能法規的「法外之地」,不受現行法節制。

在目前的條例草案中,「研究學院」的行政主管與相關決策組織的組成,不採現行大學通用的民主參與模式,接近首長制。教師的聘任與解聘,僅一級一審,非三級三審,招生與課程設計,無須受既有規範、標準與相關制度之拘束與限制。「研究學院」師資之聘任、薪資與兼職,均予鬆綁。這不僅是「校中有校」,而是「校有外校」、「校上有校」。

經濟永續成長,當前與未來重點產業之發展,對國際處境艱難之台灣,具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如何結合作為基礎與應用研究重心之大學,以之為主體,建構學院理論、研究開發與實務產業化之最適銜接,厚實基礎,能量加乘,理應支持。然而,大學並非一般產業,作為一個藉由學術自由,為自由開放社會帶來創新與自我批判的公共資產,大學必須透過教授治校與校園民主,透過保障學生參與校務權利的模式,來維持其學術自由的根基。本條例預期建立之「校中校」,分享原有大學之有形無形資源,不論硬體設施、教學資源與聲譽等,分明共有,又豈能一語話盡,一刀切割。大學教職員生代表組成之校務會議,在本條例中,僅在「研究學院」決定開辦或停辦上,享有被動審議權,其他攸關學院之聘任、課程、升等、學業、院務、資源分配等重大事項,都於院內決定,校務會議與大學行政本部,只能接受備查,儼然喪失大學內部層級與平行治理權能,形同斷裂,寄生卻又脫節,隸屬但且獨立。鬆綁與彈性,效益未必可知,首發呈現的卻是犧牲校園民主,治理架構及功能的紊亂與流失。

配合重點產業需求發展「研究學院」,政府必須拿出一定比例之配合款項與其他資源共構,形同既有教育預算之重組,排擠與調整,將無可避免,非「研究學院」可獲分配之軟硬體、金錢與實物資源,必然受到影響。「研究學院」一旦停辦,大學必須概括承受原有師生,原既已特殊化,則如何整併歸流,回到一般高等教育體系?實驗下具封閉性的「高教沙盒」,實踐上將無預想中的清楚邊界,一旦情事變更,特別是考量昔日諸多「企業進入校園式的產學合作」,多所慘淡,制度上又該如何因應收拾?大學當不能自外於社會期待與國家政策,實驗性沙盒之「研究學院」固為新創,巨大能量或可期待,但必須脫離既有大學治理結構,並非唯一的選擇,校園民主與制度拘束,並非一定要視如敝屣,不是決然有害產學合作、人力培育與創新的宿命障礙。

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涉及大學體制與產業、社會之關係,必須嚴肅以對,思索其最適組合模式。欲達成支撐國家重點產業發展、加乘並累積大學教育暨研究能量之正確目標,實毋庸以破壞校園民主傳統,扭曲層級與平行之治理結構,幾近完全委諸少數產官學代表壟斷之決定主體,為其代價,作為不可避免的制度選擇。我們在此呼籲,行政院應更加審慎推動該政策,立法院亦應針對此一條例召開聽證會,邀集大學教師、學生與產業等三方代表,針對政策目標、開設選擇產業類別的決定、學院教職員生適用之制度內容、決策與監督機制、學院與其他行政暨教學單位之關係、資源分配與共享之原則與方式、停辦或其他變動時之處理保障等議題,廣納意見,在更為周延完備的前提下,重新思考本條例內容,各方形成共識,找到理想模式,再行通過立法,付諸實施。在此之前,國立清華大學「台北政經學院」亦應令其暫停招生與運行,以免治絲益棼,徒增後患。

連署表單|

https://forms.gle/VpAb7DaUNAmi1K489

發起團體|經濟民主連合、臺灣學生聯合會

連署團體(持續新增中)|

國立政治大學教師會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輔仁大學學生會
國立成功大學學生會
國立聯合大學學生會
國立聯合大學貓裏社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生會
國立台灣大學研究生協會
政大學生會
國立東華大學學生自治會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生會陽明分會
東吳大學學生會

個人連署(持續新增中)|

黃厚銘(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徐偉群(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
林秀幸 (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
林盈達 (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
何彩滿(中原大學副教授)
涂世雄 (中原大學副教授)
許政行 (中原大學教授)
邱文聰(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
鄒育庭(資策會工程師)
廖冠翔(中華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
蘇建成 (台達電子工程師)
YING CHU CHEN(中原大學行政人員)
黃承瀚(政大學生會會長)
陳人平 (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會長)
潘遠容(臺灣學生聯合會理事)
潘柔珊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學生會會長)
洪辰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生代表)
許辰碩 (國立聯合大學學生)
謝佩玲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生)
陳渝涵 (中山醫學大學學生)
江玫萱(國立中正大學學生)
楊榮旭 (中原大學學生)
陳冠名(中原大學研究生)
高偉鑫 (中原大學學生)
劉兆員(中原大學學生)

聯絡人 |盧嘉安(0918-989-392)

若在完成填寫表單之後,後續仍有意見或回應,歡迎電郵至經濟民主連合信箱(contact@edunion.org.tw)。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