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住證論壇│第二場次】吳介民:作為考題的居住證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經濟民主連合顧問

各位早安!在具體論述居住證問題之前,我想先做一下盤整,給大家一個總體的陳述,就是整理過去十多年中國影響力的操作模式,如何侵蝕台灣的民主政治、侵蝕台灣主權,做一個類型分析。這個目的就是給大家一張鳥瞰圖,讓大家清楚知道我們被侵蝕到什麼程度、處在什麼狀況。

第一個模式,是外部施壓的模式,請看下圖,這是我們台灣的主權邊界,中國用許多外部施壓的方式,擠壓我們的國際生存空間,使我們的國家邊界退縮、向內擠壓。例如外交上的圍堵、軍事上的壓迫、以及要求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更改台灣的名稱,已經得逞百分之九十五、這是非常大的壓力。關於改名這件事比較複雜,我把它稱為象徵符碼主權的戰爭(symbolic sovereignty warfare),在這場象徵主權的戰爭,台灣的政府幾乎是無法作為。

第二種模式是,穿透台灣國界、進入台灣內部施壓(穿越國家邊界或繞過邊界),在台灣內部培育各式各樣的在地協力者:親中媒體、各種在地協力者網絡、培育親中集團、政黨與個人。此操作模式許多與「銳實力」重疊。透過跨海峽經濟利益為誘餌。請看下圖。

我們知道馬政府的八年,甚至2005年就開始,建構一個在台灣的代理系統,這個系統的頂端是一個實質的人物,就是連戰的圈子和環繞著他的扈從、資本利益集團,此外還包括宗教、社會、文教,各行各業都納入了代理系統。除了總代理系統,台灣各地還有在地協力團體,這是過去建立的直接進入台灣內部滲透的模式。我們知道2018年初,美國民主基金會(NED)發表「銳實力」的概念,這和過去中國滲透台灣十多年的作為是非常接近的模式。中國對美國所做的,跟在台灣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中國對台灣所作所為完全侵門踏戶了。2014年之後,連戰這個代理人對北京的效用持續下降,但是台灣的在地協力者有沒有消失?沒有。儘管連戰系統褪色,但其他系統積極加入,並且以新的操作模式出現,例如,可以從一連串炒作選舉相關新聞的社交媒體看到這些局勢,這是第二個模式。

第三種模式是,侵蝕台灣的國家邊界,請見下圖。

可以跟剛剛說明的兩個模式比較。第一個模式是外部施壓,擠壓我們的生存空間;第二個模式是直接穿透、進入我們體內,來進行微觀到宏觀的操作。第三種模式是作用在邊界上,這個邊界不只是領土、國土的邊界概念,而是身分認同。要特別強調的是,這種類型作用力對於我們國家存在的「國家條件」(stateness)的邊界侵蝕,就是慢慢挖掉我們國家邊界的牆角。這種案例非常多,例如:李登輝總統在1999發表「兩國論」,兩國論就是要界定台灣跟中國關係進入實質的國與國關係,但馬英九上任就附和中國,提出所謂的「一國兩區」,一國兩區把李登輝總統已經提過的兩國論的設定又退縮,成為一個國家兩區,不是兩個主權國家、而是一個國家的兩區,這就是對台灣國家邊界的嚴重侵蝕。再來就是「九二共識」,肯亞案、李明哲事件,對我國公民身分的界定。最近的例子是我們正在遭遇的居住證,在歸類系統裡也是對國家邊界的侵蝕。

這是我盤整過去這些年,中國對台灣施加影響力,如何侵蝕我們主權、民主政治的三種主要模式,而且可以交互使用、也可同步應用。中國實施居住證有一些政治、社會意義,就是關於身分界定、個資、國際宣傳和法律意涵。在座的法律專家很多,我不多談,他們會討論更多這方面的後果。

我最後要談的是,從中國的兼併台灣的角度,來看居住證問題,相關議題我羅列了六點:

(1)將「港澳台」放在同一份文件,同一個政策範圍;
(2)「台灣居民」是貶抑的、政治化的詞彙;
(3)居住證不只是中國政府給台灣人民方便的統戰措施;
(4)台灣人作為「台灣居民」在身分界定上的疑問;
(5)中國閃避《兩岸人民關係條例》9-1條的戶籍規定(「身分單一性」),讓台灣政府陷入兩難;
(6)在抵抗中國對台主權侵蝕中的「國家缺位」難題。因為時間關係,前五點要跳過,聚焦第六點,在中國對台灣主權侵蝕中,我們台灣有個「國家缺位的問題」。

防範國家行為的輕忽、怠惰、能力不足等問題。在此次居住證問題上,中國從宣佈到實施只有兩週時間,台灣反應:準備不足、先軟後硬。但如何強硬?

首先我們知道,面對中國我們不是沒有國家,我們有國家機器、國家官僚、有民選政府,但在面對中國侵蝕的時候,經常出現國家缺位的問題。長期以來,每個政府都撞見這個現象,最嚴重是在馬政府時期,不只是缺位而已,而是國家已經變成一個「親中國家」,國家被改造成親中的政治體,可就兩個層面來看,第一,領導國家的政府、統治菁英本身意識形態跟政策執行的親中傾向;第二,國家機器、官僚系統運作、日常政治、政策實行,都採取親中的政策,這在馬政府八年裡是非常清楚的。

我們在抵抗中國主權侵蝕時,「國家缺位」會產生很多難題,比如國家的行為輕忽、怠惰、應變能力不足,在這次居住證問題,中國從宣稱到實施差不多兩個禮拜而已,它知道我們有國家缺位問題、對應能力不足。這次,台灣準備不足,一開始總統說,居住證是一張卡片,是生活上便利性的東西,跟認同是兩回事。但很快大家就覺得不對勁,陸委會想要扳回這個局面,試圖轉變。但現在遇到的問題是,一開始政府的說法就放軟了,後來如何強硬?想要強硬卻遭遇準備不足、無法強硬的窘境,就是一種「國家缺位」。

在國家缺位狀況下,我們不能責怪一般國民的行為。一般國民想自保、搭便車、主張個人權利,趨向個人經濟利益、逃避責任。這個現象,倒是無須對國民進行道德譴責,這是整個制度、結構、國家缺位和領導無力造成的。如果今天國家調整政策方向、國家政策制度往明確的社會防衛的方向走,個別國民搭便車、自保的行為也會跟著調整。

最後,在國家缺位的情況下,過去十年台灣在抵抗中國勢力入侵,最重要的是依靠公民社會的主動性,公民社會組成集體行動團體,在關鍵時刻站出來,挺住中國壓力,不讓民主倒退,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太陽花運動」。太陽花運動不只是一個學運,他有許多NGO與一般公民參加。在國家缺位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公民社會挺身而出,台灣的狀況是不堪設想的,在座各位都感覺到一個氣氛,台灣與中國的互動現在正要進入一個新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刻若放任國家缺位的情況繼續惡化、蔓延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台灣社會又開始有集結的現象,正在釋放一個重要的訊號,也是給蔡政府一個相當大的警訊。謝謝各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